俄语海归人才:语言+专业=高平台+大前景

发布:fwnixohf 浏览:2268 次

莫斯科国立大学

   在海归群体中,有一部分海归称自己是“俄语人”。这些从俄语国家留学归来的海归,从事着与那段留学经历相关的工作,他们心中有着一份割舍不掉的俄语情结。

  机缘巧合去留学

  对于很多“俄语人”来说,去讲俄语的国家留学是机缘巧合的结果。

  李晓旭曾在1991年赴前苏联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学习,后又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先后学习了语言和法律。谈起自己的留学经历,李晓旭有很多感慨:“高中毕业时,我有幸得到了去前苏联学习的机会。受父母影响,我对俄罗斯一直有很深的感情。留学期间,我正好经历了苏联的解体。这也让我有了很多独特的经历。”

  他回忆说:“我们算是俄罗斯新华侨的第一代。当时在圣彼得堡的中国留学生一共也就七八个人,总领事馆的活动很难举办起来。不过在那之后,中国去俄罗斯的人就渐渐多起来了。”

  许磊曾先后在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和俄罗斯莫斯科国立经济统计信息大学学习。他坦言,当时能去莫斯科留学源于一个偶然的机会。“2002年,我高中毕业后,考上了云南大学,在学校学习了一个月后,朋友告诉我有个可以去莫斯科留学的机会。当时,我很希望体验一下俄罗斯教育环境。于是,在朋友引荐下,我抓住了这次机会,前往俄罗斯莫斯科国立大学学习。”许磊说。

  因为情结聚一起

  胡秀娟从乌克兰留学回国后,就开始从事与俄罗斯相关的工作。2016年年初,她创办了喀秋莎沙龙俱乐部,给有浓厚俄语情结的人们提供一个交流空间。谈及自己的创业初衷,胡秀娟说:“在俄语国家留学和工作的经历,让我真实地体验到了独立成长的辛酸苦辣。回国之后,我对国内的许多事情都不熟悉,内心苦闷过,也迷茫过。所以,我比谁都清楚,“俄语人”这个相识、相知、相聚平台的重要意义。”

  对于“俄语人”这个圈子,胡秀娟坦言:“我现在认识不少‘俄语人’。他们大部分仍在坚持从事与俄语相关的工作。俄语国家海归的圈子不大,但我们很团结。大家因为共同的情结走到一起,抱团取暖来获取更多的力量和支持。我认为这意义重大。”

  李晓旭认为:“我们都是‘俄语人’。这个称呼不能狭义地定义为‘学俄语或者懂俄语的人’,而是所有有俄语情结的人。这就扩展到一个很大的群体,大家都对俄语国家有着很深的感情,共同的情怀让大家沟通和交流都很顺畅。不管当时留学的经历如何,对我们而言都是非常美好的回忆。”

  许磊对“俄语人”这个圈子有着很深的感悟:“‘俄语人’是个现象,也是个群体,留俄的群体可以说是藏龙卧虎。我周边的‘俄语人’朋友很多,在这个圈子中,我最大的体会就是,大家有着共同语言,虽然来自全国各地,但相互之间的感情很深,亲如一家。

  回国之后有优势

  留学俄语国家的经历,让很多“俄语人”归国工作时拥有了不同方面的优势。

  胡秀娟坦言,留学俄语国家的经历,给自己带来了很大帮助:“留学经历首先带给了我语言优势和海外资源优势。其实学俄语本身没有太多优势,优势在于俄语和其它专业技能的结合。因为大多数的情况是:会俄语的人不懂专业,懂专业的人不会俄语。如果能将俄语和专业技能相结合,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中,‘俄语人’就具有垂直领域的独特优势,就可以获得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在俄罗斯留学的经历培养了我的辩证思维。在看待问题时,我不会轻易下结论,喜欢多角度考虑问题,综合评估。” 许磊说,“这段经历对我的创业也有很大帮助,比如,我创立的公司在开始时就面向国际市场,前景很广阔。”